回望曾经惊心动魄的战“疫”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不断突破生物安全重大科技成果,不断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不断提升国际公共卫生领域影响力势在必行。中南建筑设计院设计作品——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项目介绍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病毒学与生物安全综合实验研究基地
湖北武汉
2022年1月建成
园区总用地面积134096㎡,新建总建筑面积54054㎡,主要由科研楼(32976㎡)、流动人员公寓及学术交流中心(7010㎡)、研究生公寓(6345㎡)、实验动物中心(5417㎡)组成
园区是以生物安全实验团簇平台为核心、以医学病毒研究为特色、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功能齐全的国际化研究机构。园区中,P4实验室(图中的白色房子)由中元国际与法国设计公司合作完成,园区整体规划及其他建筑(图中所有红砖房子)均由中南建筑设计院设计完成。
根据传染病原的传染性和危害性,国际上将生物安全实验室分为P1、P2、P3和P4四个生物安全等级。P是英语Protection( 防护)的缩写,等级越高,就能研究具有更大传染性和危害性的病原。其中,P4实验室就是专门用于烈性传染病研究与利用的大型装置,也是人类迄今为止能建造的生物安全防护等级最高的实验室。
亚洲第一个正式投入运行的P4实验室——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武汉P4实验室)正处于由中南建院设计的病毒学与生物安全综合实验研究基地项目的核心区域。
*01.
开放共享 诗意与理性交融
开放共享的创新园区
项目包含科教、实验、会议、生活等功能区块,交流互鉴、合作共享是部门间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因此开放共享成为园区设计的关键所在。
庭院空间
高效串联,突出核心的规划格局
园区中心布设科研办公楼,形成入口主轴线,两侧为实验及生活区块,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原地形特色。
近人尺度便捷形态
为体现科研园区建筑的开放性特质,综合考虑建筑体块的排布形式,在近人尺度上形成半围合的共享庭院空间,围合而成的院落、连廊、交流平台等建筑灰空间,分合有度、错落有致,营造了舒适怡人、轻松惬意的学习和交流氛围,利于各学科、各科研部门之间交流合作。
创造链接系统
增加共享活动内容及室外空间
建筑院落的设置,充分考虑人员活动的热度分布,将庭院空间作为核心交流区域,实现文化与技术的共生、内部与外部的共通、人与自然的共融。同时,各庭院之间相互渗透、有机串联,共塑园区人性化交通体系。
*02.
因势利导 建筑与自然共生
综合立体的科研空间
总部功能分区图
园区的建筑设计,既要依据可持续发展理念,契合地势、融入周边原生环境,也需要考虑其作为生物安全科技园区的特殊功能属性,合理组织功能分区和竖向交通,打造功能复合、集约高效、综合立体的科研空间。
园区原生地貌
园区原生地貌东高西低,高差最大约10米,场地西侧有现状明渠,竖向设计结合原地形高差及实验区域和生活办公区域分离的特殊要求,将对生物安全要求较高的建筑置于高处,依次划分出科研工作区、生活服务区、生物安全区及基地西南侧预留发展用地,不同功能区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独立。
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入
景观分析图
水体景观
设计结合地形现状,最大限度渗透引入自然景观,以天然池塘为景观核心,形成水体景观、滨水休闲带、广场道路绿化等组成的一体化景观系统,建筑设计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现代风格与传统意蕴巧妙平衡。
水塘原状
依据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项目设计充分利用现有湿地,保留基地东侧三个较大水塘,通过清淤改造,形成园区内的景观中心,同时移植保留原场地树木,延续场地绿脉。
场地排水
场地排水方向自东向西,南侧山上雨水顺势而下,自东向西汇入水塘及城市明渠。
*03.
回归本源 适用与简洁原则
玻片状立面造型
立面设计灵感来源于实验用显微镜玻片,强调竖向切片的线条感,塑造建筑挺拔的造型姿态,将科研机构的特色元素巧妙融入建筑的现代性表达之中。
立面铺贴细节
立面设计过程中,细部材质铺贴图案考究,契合科研建筑精细化的要求,凸显科研建筑的整体质感。
立面竖向遮阳
设计师结合遮阳等功能需求,采用凹凸窗的设计手法,将空调室外机隐藏于立面之中。
*04.
赓续文脉 中科院精神传承
主轴线透视图
中科院系列建筑风格
建筑立面设计大量采用红砖软磁贴面,建筑色彩遵循中科院历史沿革,呼应中科院总部红砖材质,达到中科院总部及分院的延续与统一,展现“中国科学院”严谨务实与精益求精的科研理念,彰显武汉病毒研究所雄厚的科研实力。
同时,与园区中已建成的生物安全级别最高的P4实验室在色彩上相互区分,突出P4实验室的主体性地位。
*05.
绿色节能 被动式生态策略
节能、低碳、绿色的生态策略,将自然的“光和风”引入建筑内部,内部布设多处中庭及外廊,以增强室内空间光照效果,利用对流热压差形成“拔风效应”,产生微气候循环风,确保室内环境舒适怡人。
场地规划尽量采用透水性铺装,非机动车辆通行的广场、人形步道均采用预制水泥透水砖铺砌,停车场设植草砖,使绿地以外有更多的人工铺地能够自然“呼吸”,雨水渗入地表,涵养土地,减少地表径流,调节环境温度,减轻热岛效应。
*06.
安全耐久 减隔震结构创新
重点实验室基础隔振设计
隔振支座
为保障实验室稳定运行,项目专门设计了双电源供电,同时采用基础隔震技术,保证地震中主体结构安全性,避免各类次生灾害对实验室中存放的样本、实验室的使用(例如:房间气密性)以及实验室结构安全的不利影响,将地震的危害最小化。
庄重典雅,醇和古朴。本次设计回归建筑本源,以“谦逊”的姿态,于原始地貌间交错布置,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与现代微妙平衡。
传承蝶变,赓续血脉。简约纯粹的设计语言统筹园区,展现了中科院沉静内敛、中正大气的精神特质,营造了诗意与理性交融的共享园区空间。
获奖荣誉:
2023年度湖北省勘察设计成果评价公共建筑类二等成果
项目设计团队:
主创建筑师:唐文胜
建筑:王新、熊伟、张建超、张倩、王梦
结构:胡紫东、王颢、陈晓强、张月君
给排水:骆芳、蔡虎、王涛
电气:陈勇、熊江、李成波
暖通:张银安、蔡睿琪
经济:罗淑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