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元中心”科技园区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阅读:2139 2025-04-08




多彩的街区
—— “元中心”科技园区设计

徐磊 弓蒙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近20年来,随着中国科技企业的蓬勃发展,科技园区成为一类比较典型的建设项目。根据建设的主导方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企业自建、自组织运营模式;另一种是开发模式,由开发商建设园区、组织运营,以租或售的方式给科技企业使用。自用模式资金充裕,关注环境质量和使用感受,建造质量往往都不错,布局通常较具整体性,追求冲击力和科技感,以体现企业的行业地位。开发模式则以投资回报为核心,关注租售市场反应,希望楼栋多一些、体量小一点,以满足未来入驻客户独门独栋的需求,同时充分考虑成本。

元中心属于开发模式项目,用地位于北京海淀西二旗,原为北京三元牛奶厂。满足规划条件和开发强度是本项目成立的基本条件。西二旗是头部科技企业的聚居地,用地与小米总部隔了一条马路,距离百度、联想也不远,项目面临一个令人纠结的情境:虽有潜在的客户,但能从周边脱颖而出、得到市场认可具有难度。

▲ 广场鸟瞰
▲  自东向西看广场日景
在招投标阶段我们出了两个方案,在多种限制条件下希望通过园区的空间和形态概念来获得吸引力,不过由于整体性过强,不符合当时甲方对未来市场预期充满不确定性的判断,业主黄晓华董事长虽然是我们的老朋友,还是选择了其他设计机构的方案:布局规整,且看上去在应对市场时有更多的可能性。但是选中的方案也并不能满足业主的全部要求,由于过度追求开发效率和市场应对性(尽可能多地布置独栋建筑),园区的空间感受、城市形态,甚至建筑的基本品质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黄总不仅是开发商,也是位非常有品位的艺术投资人,我们合作过的中间建筑项目,在建设内容和规划、建筑上都有很好的口碑。他对元中心的综合品质有很高的期望,多年的信任让他下定决心委托我们修改方案。

1  浮现的街区

由于前述的各种限制条件,这个项目不是一个“大招”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建筑的单体从市场和效率推导而来,更像是功能因素确定的答案,没有太多的改动空间,还是得从总体布局的合理性出发,看看能得到什么结果。

即使在10年前,项目用地也是上地、西二旗地区仅存的两三块规模较大的场地之一,稀缺性可见一斑。与之相对应的是苛刻的用地条件:东侧紧邻的空军研究院有100m的军事退线,北侧和西侧是原有的住宅区,南侧一路之隔是同期报批的小米科技园项目。60m(局部45m)的限高、3.5的容积率和30%的绿化率,加上军事退线和日照退线的双重影响,空间上形成一种南高北低、高密度的状态。我们将60m高的大体量建筑置于南侧,临路布置形成街墙,尽量争取空间和面积,中小体量的建筑则分成5组、置于紧邻住宅区的北侧,减少由于退日照而损失的面积。这几乎是在项目单体规模和数量的市场预期、规划指标、消防绿化要求、合理的视野、采光这几个强制条件锁定后的唯一结果。

然而我们看到这个结果的第一感觉是:合理却庸常。它和我们招投标阶段的方案比起来,没有漂亮的平面构图,也缺少有冲击力的空间和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密、方正。于是我们通过草图推敲、模型摆块,同时去现场进行实地比对研究,重新审视这块场地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这时,曾和黄总一起游历曼哈顿、伦敦、波士顿的场景浮现在脑海,密和方正不就是街区和广场的感觉吗?我们要做的,不是改变这个基本状态,而是欣然接受,再去审视和发掘可能的潜力,让街区变得更有吸引力。

▲ 各阶段整体布局(第一行:左一、二为招投标阶段方案;第二行:左二为接手项目时的方案)

对现场的再次实地探访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除了场地中间的4棵大梧桐树,南区也有4棵梧桐树,因为被原有办公楼的院子包围,一直没有人注意到,虽然没有中间那几棵树冠那么大,但依然很壮观。我们马上对新的大树位置进行测绘,发现和原方案的楼体平面重合,这意味着如果按原方案,这4棵树肯定保不住。在尊重业主希望建筑单体相对独立且最大规模不超过2万㎡(以便未来的出租或出售)的前提下,我们将原方案西南角的两座单体并置在一起,各自内部仍然保持独立,且形成了对外更有昭示力的园区界面,东南角也做了类似的处理,这样就将原来的5栋相同节奏的建筑变成了3组节奏完全不同的建筑。

▲ 厂区布局前后对比

图片

▲ 总平面图
关键是内部空间有了变化,加上建筑高度和间距的调整,外部空间的对比也更丰富,街区的感觉浮现出来,形成了巷、街、广场的相互联通和渗透的节奏感。尽管在图面上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我们对街区空间已有了充分的信心。街区的意图不仅停留在外部空间比例上,场地活力、丰富性以及文化性共同作用在使用者那里得到真实的感受,才是街区真正的意义。

▲ 街巷、广场的尺度变奏

图片

▲ 剖面图

2  多重的记忆

2013年初第一次踏勘现场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铺陈连续的单层厂房,一座办公楼,厂房里密密麻麻的不锈钢管道和罐体,空气中似乎还有牛奶的味道;场地中央有4棵高大的法国梧桐,在阳光里泛着暖色的光,西北角有一座锅炉房,东边还有一台地磅和料堆雨棚。三元牛奶是很多北京人颇有感情的日常饮品,把这些记忆留在场地上是很自然的选择。

图片

▲ 首层平面图


保留记忆的方式是多样的,其中看起来最简单的是保留大树。从我们的投标方案到中选方案、再到调整方案,经历了保留-不留-保留-索性更多保留的过程,如此纠结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场地记忆的精神价值,另一方面是楼栋布局的限制和地下工程真金白银的代价。我们通过楼栋组合方式的调整,使大树、广场和建筑的组合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为街区增加了生命力,在地下室的布局上尽可能提高效率,但还是增加了上千万的投资,好在业主权衡得失,下定决心留下这些大树。

图片
▲ 广场中心花池及保留老树

原厂区东北角一栋酸奶加工车间的一部分位于园区的红线之外,业主希望先把它改造为剧场和展厅,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可为项目造势,园区投入使用后将它贡献给城市,成为园区乃至周边社区的文化服务设施。该建筑主体由保留的一个36m×36m的单层排架空间和一个12m×72m的单层排架空间组合而成,我们用“抽离、嵌入、延展”的方法进行轻介入式的更新改造。对于保留空间的围护结构进行抽离,形成庭院并连接两个空间,中部首层嵌入预制混凝土看台,形成可以集会活动的多功能小剧场,距地3m处则围绕看台区嵌入U型办公空间。72m的空间用来作为项目展示与洽谈功能,改造后这里举办过许多场活动,包括小米、大疆的发布会等。

图片

▲ 保留厂房框架的遗址剧场

原厂区锅炉房的改造动作比较大。它的首层是3组密集的混凝土柱组成的料斗的煤渣清掏空间,二层是安放锅炉的15m通高大空间。锅炉房改造包含3个功能的叠加:首层的麦当劳餐厅改造、二层大空间的多功能展厅,以及西侧门厅和画廊的加建。锅炉房位于园区的西北角,面对住宅和商铺,位置虽不显眼,但从西二旗地铁站来的大量人流会从这里经过,因此我们加上几个彩色锥台形体作为门厅及画廊,在城市中强调出这个街角。

图片

▲ 由锅炉房改造的元动力展厅(摄影:楼洪忆)

我们甚至还用重构和抽象的方法来诠释记忆。园区9号楼本来是一个实验检测楼,有高大的通高空间,原本也考虑过保留利用,但无奈改造的代价巨大,因此还是决定拆除新建。由于它地处园区东侧主入口附近,设计把奶罐、机械感等很多意象杂糅成一座表情丰富的建筑,内部通过空间的立体穿插,把展示、会议、剧场、聚会空间串联起来。我们希望这座无论从外从内都非常“出位”的建筑,用更激进的方式唤醒人们的记忆。

图片

▲ 奶罐意象的9号楼夜景(摄影:楼洪忆)

3  交织的界面

“街区”和“记忆”已经确立了园区的主题。在形象上,我们结合方正的规划布局,用不同的立面组合成园区的外部空间界面,也得到了规划部门的认可。恰逢此时,一路之隔的小米总部幕墙完成,园区规划井然有序,不锈钢幕墙精致典雅,我们的业主受到了很大触动,担心和小米总部比较会落在下风,对市场竞争力带来不好的影响。是提高造价比拼高大上,还是发挥我们自己的特点把差异性做得更强?我们选择了后者。

▲ 园区轴测图

高密度街区是这个园区的基本特点,那就把空间和界面的丰富性表达出来,让建筑的底层和人的活动结合得要更紧密、更有生活感;建筑界面用不同的材料、色彩叠加并融合,让其更具有城市感、丰富性,也更具有表现力,把业主以往开发园区中的艺术基因更加明确地表达出来。

于是在原方案基础上释放部分底层空间,扩大玻璃幕墙的使用范围,使园区整体形象更加轻盈的同时,增强底层的公共性与开放性,结合商业空间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用雨篷形成近人尺度的空间提示,和街巷、广场空间形成自然的过渡。
图片

▲ 下沉庭院(摄影:楼洪忆)

▲ 低区公共空间研究

在界面上用丰富性呼应城市环境,针对不同城市界面,选用不同方式。南侧相邻的小米科技园城市界面较为单一,因此我们采用多种立面形式进行组合,彰显园区的丰富性;北侧临近住宅区,环境优雅安静,故选用干挂幕墙砖的立面形式,营造相对稳重的学院派风格。

在立面上我们选择了这样几种材料和色彩:陶土砖干挂并砌筑勾缝、红幻金的金属幻彩蜂窝板、阳极氧化铝单板、白色聚碳酸酯板、彩色钛板。在建筑底层架空的灰空间区域,采用阳极氧化穿孔铝板和镜面不锈钢复合板,以及常规使用的铝单板和金属波纹板。多种材料在一起,通过对各部位色彩与层次的界定,形成仿佛拼贴生长的外部空间界面。
▲ 材料和色彩

丰富有了,还不能乱。我们只用方窗和两层通高竖长幕墙窗作为立面的构成元素,为所有的材质和色彩找到一个共同的尺度基础,有了最基本的视觉节奏控制。材质在体量上的分布也小心经营,形成合理的呼应与对照,对整个形态才能有结构性的把握,杂而不乱,繁中有序。

▲ 视觉节奏控制

4  协奏的空间

作为一个能容纳1.4万人的园区,外部空间的品质极其重要,在街区的尺度、时间的记忆和丰富的界面基础上,其功能、活力和情感是更本质的需求,需要多层次的深入设计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从小厂房改造开始,我们就把景观作为设计的一部分。或许是因为建筑师的执念,我们把厂房和整体布局中的正交体系延续到景观,用蒙德里安式的构成形成景观的基本结构。业主请来朱育帆教授深化景观设计,他提出了“圆舞曲”概念,用圆(也是来自奶罐的基本几何特征)的基本元素作为主题,把外部空间的集散、休憩、聚会等空间组织在一起,与本底的空间结构和建筑界面有冲突和对比,同时巧妙地调节空间的尺度和层次,在关键部位用通透轻巧的圆亭把大树、水系等结合起来。看到这个方案,我们建筑师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原来的想法,一起深化整体设计。
图片
▲ 景观圆亭


园区东侧的退线区域是难得开阔的外部空间。小厂房改造的剧场和展厅还是不能作为实体建筑保留,但通过甲方、政府、设计团队的共同努力,建筑核心部位的主体框架和看台区得以存留,命名“遗址剧场”,通过厂房的骨架、由厂房平面生成的矮墙、地磅形成的景观,保留了记忆。艺术家隋建国先生在广场上用牛奶厂遗留下来的不锈钢奶罐和管道,重塑了太空火箭外形的雕塑“银河号”。它的英文名字“Milkway”一语双关(下图b),对三元牛奶厂的记忆给予了双重体现。园区的很多活动如艺术表演、跳蚤市场等都在这里举办,历史的记忆和当下的情感融合在一起。

▲ 景观、雕塑、标识、灯光多专业的协作

标识设计来自我们的前同事李涵。他从方形和多彩的主题出发给出了一套精美而耐人寻味的设计,既延续了整体的园区风格,又有抽象和强化,仿佛跳跃的华彩增加了空间的趣味(上图c)

照明设计上和许东亮、王东宁两位设计师一起用“流光”和“溢彩”的概念顺势强化空间特征,不去强势地改变光影形态。在园区内部柔和而小心地塑造街区和景观特征;外部则用温和可变的灯光呼应城市,像是街巷空间表达在夜晚的变奏。

▲ 广场夜景

5  合宜的工法

丰富的表达方式带来了两个挑战:一方面是对多种材料的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是成本、工期、加工与施工水平限制下的设计与工法策略。

我们首先努力把材料的特性充分地表达出来。砖幕墙用了红、灰两种颜色,红砖用灰缝,灰砖用红缝,避免高大砖墙压抑感,并且可以方便地调节整体色调。排砖重点在于控制成本和砖长宽比例之间的平衡点。砖的尺寸严格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以节约造价。金属幻彩板墙在不同光线和观察角度下显现出从紫、红到金色的变化,与沉稳的砖墙形成对比。排板根据加工宽度1.5m的极限,窗套外每边的板材宽度控制在700mm,刚好形成4.2m见方的模数区域,和结构模数匹配,板材通过斜边拼接,形成完整的视觉效果。阳极氧化铝单板可以弯折,有铝本色多折面和香槟色单折面两种板材方式,折面对光线敏感,充分表现了材料的金属质感,为外部与小米科技园立面风格衔接起到关键作用。锅炉房改造使用聚碳酸酯板形成一种纯净的半透明效果,半透明性质的轻质板材的长度可做到4~8m,有效减少了横向拼缝。

▲ 精细化设计

在工法上,大面积材料尽量采用传统成熟技术,而在材料交接、收口、体量转换处采用精细设计,既能保证精致的视觉效果,又可以减轻施工与造价的压力。比如窗套采用2.5cm铝型材收口和大面积墙面脱缝处理,下沿出挑,既可以防止墙面污染,又利用型材加工的高精度形成精致的视觉焦点;砖墙用转角砖,充分体现砌筑的特征;幻彩板充分利用原料尺寸,也做出20cm左右的转角,避免角部分缝的粗糙;阳极氧化铝单板控制弯折的设计角度,避免表面开裂;聚碳酸酯板转折位置的竖向转接件一般都是方形龙骨,我们和厂家一起研究了一种X型铝合金型材龙骨,使得转角交接更加简洁明快。

▲ 幻彩板窗套墙身详图

图片

▲ 折板长窗墙身详图

6  后记

元中心从立项到完工将近10年,建成后小米、快手等头部科技企业入住,市场反应很好,超出了业主的想象。这些企业的员工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在自媒体上用各种方式表达出对这座园区设计的认可,热播剧《凡人歌》也在这里取景。感触最深的还是我们与业主团队及其他专业团队的合作,很多设计想法来源于互相的启发和碰撞,大家既关注市场,也关注品质,更注重用户的使用感受,互相尊重又能坚持己见。从业这么多年,这是一个让我们享受“一起做设计”的好例子。
(本文原载于《建筑学报》2025年第3期)
项目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
建筑面积  34,6000㎡

设计时间  2015- 2018年
建成时间  2022年

设计主持  徐磊 弓蒙 张波

设计团队  谭寅子  李恒鑫  刘东顺  赵鑫甜  尉东颖  赵怡然  周子涵  马原野  赵王一男  李涵  张硕


施工图设计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王振军工作室

景观设计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朱育帆工作室

机电顾问  北京博易基业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幕墙顾问  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  北京市辛迪森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北京聿几空间室内设计有限公司

地下停车顾问  世纪宾致(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照明顾问  栋梁国际照明设计(北京)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宁之境照明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数字展厅声学顾问  北京德尚静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室内微缩景观顾问  城市根系文化艺术(北京)有限公司  

标识设计  绘造社、MAX Office

标识制作  天树视觉

雕塑  隋建国


摄影  张广源(除标注外)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