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说丨以碳核算为引领,打好成都低碳城市建设基础
阅读:4730 2022-03-04

2021年,我国首次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进行科学有效的区域碳核算工作将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与保障。


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成都市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通过对IPCC排放部门的拆解重组,并结合成都市“四降两提”重点工作,梳理出了成都市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林土地利用、废弃物处理和绿色技术等关注重点,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640.jpg

▲ 成都公园城市,图源:红星新闻


01

区域碳核算研究意义


 建立区域碳核算体系是科学评价碳排放强度和制定科学减排目标的基础

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双碳目标,但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碳核算体系,存在不同城市根据地区特性和数据获取情况,选择不同维度构建碳排放清单的情况。这导致不同区域的碳排放强度评价标准不一致,碳排放数据难以直接比较。因此急需建立起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碳核算体系,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数据支撑和基础信息库。

在我国区域发展水平不一致,产业结构差异较大的国情下,建立可比较的核算标准有助于上级管理部门掌握各地实际排放情况和重点排放部门,因地制宜的制定减排政策和减排目标。同时,科学系统的碳核算标准能够帮助地方政府摸清家底,对区域内的重点行业、企业进行科学管理,并掌握主要碳源和碳汇,通过对标分析先进地区找到差异及解决方案。


■ 建立区域碳核算体系是制定科学低碳发展策略的保障

区域碳核算体系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减排路径提供了方向,同时也是制定高效低碳发展策略的保障。对社会各生产领域和人类活动的精确计算能帮助地方政府直观的发现区域内减排和增汇重点,通过与经济指标的协同分析,能更科学的找到实现高效低碳发展的关键节点,对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领域进行引导调整。


 建立区域碳核算体系是以碳为基础的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双碳目标的提出将进一步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完善该体系的重要环节。

碳市场的建立将对重点排放行业实施配额管理,同时对自愿减排企业和碳汇项目提供变现的途径。这将调整各产业、区域的发展状况,通过价格机制引导高耗能行业和高排放地区绿色转型,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对绿色产业进行持续投入。

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不仅仅需要企业的参与,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碳配额流动也将影响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碳核算体系,明确碳排放量计算口径将帮助各个区域厘清排放量及重点排放产业,为碳配额的分配和碳价的最终确定提供前提,为城市化、工业化程度较高的高排放区域向发展相对滞后的低排放区域转移支付提供数据支撑。


02

常见的碳排放核算方法


常见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主要有实测法、温室气体清单法、排放监测法、物料衡算法和生命周期分析法等方法,其中实测法准确性最高,成本也最高;物料衡算法和生命周期监测法广泛用于企业碳足迹核算;排放监测法多用于自然生态系统碳排放和土壤呼吸等方面。

640.png
▲ 常见碳排放核算方法


03

生产端排放与消费端排放维度转换


不同空间维度所关注的减碳部门并不相同,较大的空间维度下主要关注能源、工业等生产端部门,当空间维度逐渐缩小到如城市片区和街区层面,关注重点则会偏向建筑、交通等城市消费端。

成都市已经属于超大城市范畴,需要综合考虑生产端和消费端,因此,对能源生产部门的解构重组可以帮助城市管理者梳理出重点排放部门,完成温室气体清单与城市碳战略的衔接。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城市规划体系为切入点,对IPCC框架下的四大能源生产部门的子部门进行了结构重组,并将各部门排放转换至城市消费端。

结合我国实际土地分类情况和成都市“四降两提”重点任务,通过对温室气体的生产端的分解可以发现,能源部门的温室气体主要来自燃料燃烧以及开采和运输过程中的逸散。

640 (1).png
▲ 消碳排放生产端和消费端转换图

通过对生产端和消费端的重新梳理转换,使得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体系与城市碳战略、碳管理工作的衔接。


04

转换后的成都市排放重点关注领域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编制了相关温室气体清单报告,各区县生态环境部门也相继启动了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但由于温室气体清单法体系下的分类核算方法无法直接对城市碳管理进行指导,因此,通过对IPCC核算体系的转换及成都市四降两提重点工作任务,找出了成都市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林及土地利用(生态碳汇)、市政(废弃物处理)、绿色技术和碳交易等七大可能影响排放的重点关注领域

 能源:降碳工作重点和基底

生产端能源燃烧活动对应消费端所有部门,是减排降碳工作的重点和基底。按IPCC标准,能源生产活动所排放主要包括化石燃烧、生物质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排放等几个方面。成都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采矿业产值仅占成都市GDP0.08%,燃烧秸秆等其他生物质燃烧也进行了规范管理,因此化石燃料燃烧为成都市主要排放源。

■ 工业:重点关注“两高”项目

消费端工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包括工业用能和工业生产中其他化学、物理变化过程产生的排放,如石灰行业石灰石分解产生的温室气体等。因此,工业部门的减排降碳需要从减少能耗改进工业作业流程两方面入手。

 建筑:减少建材使用和运营能源消耗

消费端建筑部门温室气体排放主要为施工排放、建筑运营用能和建材生产排放,包括工程机械用能、建筑用电用热和钢铁、水泥、玻璃等建材生产排放,建立建筑视角下的建筑业全过程碳核算将帮助政府和企业对建设项目进行碳管理和碳绩效评价。

建筑行业节能降碳需要工业生产能源生产环节密切配合,降低主要建材的碳足迹和供电供热的深度脱碳,同时建筑部门应从建筑设计、工艺改进等方面减少高碳建材使用及建筑运营过程耗能。

成都市应从对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和对新建建筑高标准要求两方面入手,通过积极推进炊事领域的深度脱碳等措施促进建筑领域绿色转型。

■ 交通:电气化和能源深度脱碳并行 

消费交通行业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交通业能源使用。因此,交通部门的减排降碳任务应主要关注电力生产中清洁能源的替代率能源消费端中新能源交通工具的渗透率


■ 农业:农牧业提质,公园城市建设稳步推进

消费端农业、林业和土地利用排放主要包括农业用能用肥及生产过程排放(牲畜、水稻等);以及林地等不同类型土地产生的生态碳汇及碳排放。

640 (2).png
▲ 不同土地类型排放(吸收)参考值

在林业和土地利用方面,我国土地类型常分为林地、耕地、牧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等,其中林地固碳效果最好,耕地排放最多。

■ 废弃物:源头减量和处理提质

消费端废弃物排放主要包括固体废物和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及使用的能源,是城市管理及市政建设中重要部分。

城市垃圾成分对实际排放量有着较大影响,城市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摸清垃圾成分构成,积极推动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和无废城市建设,通过从源头减少废弃物产生和对废弃物的低碳处理等方式减少该部门的碳排放量。

■ 绿色技术和碳交易:持续降碳保障

技术的迭代演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另一基础,技术水平将决定企业绿色转型的成本及收益。

碳交易将为减排项目提供变现途径,为持续技术投入提供要素保障。

成都市以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为抓手,集中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进行技术攻关,通过对能源、工业、农业、市政(废弃物处 理)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改造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保障。

...........................

实现双碳目标不单纯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碳中和不会以降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为代价,而是以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近日,奥雅纳发布了一项题为《拥抱人工智能:重塑当今城市与建筑环境》的调研。结果显示,人工智能(AI)正在影响中国乃至全球城市及其基础设施设计, 中国建筑环境领域对AI工具的使用水平位于全球前列。
2025-05-14Arup奥雅纳 调研 AI 科技  阅读:1537
近日,深圳大学、中建八局华南公司和深圳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三方联合申请的深圳市科技创新局2024年度科技研发项目“面向无人机应急救援应用的低空复杂环境视觉与雷达融合感知系统研发”通过立项,并成功获得深圳市财政资助。
2025-05-10中建八局科技 科技 立项  阅读:1421
4月26日上午,以“科技打头阵,创新赢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盛大开幕。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携AI智能数字人亮相科交会。
近年来,中国低空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引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新质生产力”范畴,提出推动安全健康发展,加速规模化落地。
2025-05-04湖北省建科院 低空经济 无人机 科技  阅读:1207
索缆桥梁作为大跨度桥梁的核心承力构件,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桥梁的整体结构安全。近年来,索缆桥梁运营安全正面临多源风险叠加挑战:从设计阶段的无加劲纵梁吊杆拱桥的结构冗余度不足、施工中防腐措施不到位等质量隐患,到长期服役中的材料老化、重载交通加速疲劳劣化;从传统检测手段难以捕捉锚固松动等隐蔽病害,到突发火灾、地震等极端事件威胁,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亟待突破。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